主办: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承办: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建设维护单位:四川安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规划设计: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:0831-6257217
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版权所有蜀ICP备14004109号网监备案号:51150002000721技术支持:安古信息
一、技术概述
(一)技术基本情况
近年来,四川省小龙虾发展迅猛,其中内江市、泸州市、宜宾市小龙虾产量排位靠前,但我省相较于湖北、江苏等产量大省,养殖规模小、成本高。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多家单位,利用川南自然气候优势(气温高、无霜期长、日照充足、雨量充沛、开春早入冬晚),遵循小龙虾市场价格客观规律,坚持错位差异化发展,经过长期的技术总结提炼集成创新,形成了一套川南早虾稻田养殖技术。在该养殖技术下,产出小龙虾较湖北、安徽等主产省上市早1~2个月,可在11月至次年4月期间分批集中上市,填补了小龙虾主产区无虾的市场需求,价格优势明显,养殖户增收效益显著。
(二)技术示范推广情况
当前,川南早虾稻田养殖技术在以宜宾为核心的泸州、内江、自贡等川南区域进行推广,面积已达到44万亩,如宜宾市南溪区、兴文县、江安县、长宁县等重点县(区)技术推广成熟度较好,早虾亩产可达200斤,亩均增收可达5000元。预计2024年全省养殖早虾面积可达85万亩以上。
(三)提质增效情况
在川南早虾稻田养殖技术的试验推广示范中,相较于一般稻虾综合种养,具备以下优势:
1.错峰上市优势显著。小龙虾集中上市时间调整到11月至次年4月,早虾产量占小龙虾总产量比重由以前的30%提升至80%。按照近年早虾价格均价50元/斤计算,市场效益良好。
2.生态友好降本增效。在养殖过程中,充分结合自然气候优势,挖掘冬水田潜力,发挥残留稻桩及水草饲料价值,形成生态友好型养殖技术模式,养殖的小龙虾品质优良,实现降本增效,
3.助农增收效益突出。早虾养殖相较传统稻虾养殖,养殖户增收效益显著。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了龙头型企业、带动型专合社、带头型养殖户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(如宜宾市早虾产业联合会),初步形成了传帮带早虾养殖群体和机制,将产业各环节主体有机联动,形成合力,使早虾产业助农增收效益进一步凸显。
(四)技术获奖情况
授权专利1项;列为2024年宜宾市及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。
二、技术要点
(一)稻田改造
虾沟模式(苗种田)
平田模式(养成田)
备注:池梗坡比1︰1.5~2.5,池埂顶部宽1.5米(小)、3~4米(大);池埂内侧留有1~2米宽平台,且低于田面30厘米(虾沟模式);田面无内埂(虾沟模式);开挖“异”型沟,围沟宽4~5米,深1.5米;高灌低排,进排分离,一端进水,另一端排水。
(二)操作流程标准
1.养殖前准备
4月10日~4月15日,放水旋耕田面:上一季小龙虾捕捞干净后,田面放至浅水旋耕稻田。
4月11日~4月15日,虾沟浅水清野:将虾沟水位放浅至30厘米,每亩虾沟泼洒15斤漂白粉消毒,两天后亩用10斤石灰化水全虾沟泼洒,调节水体pH值及钙离子含量。
4月15日~4月22日,排水晒沟:将虾沟水排干,阳光暴晒一周左右,要求尽可能晒至龟裂。
4月23日~4月28日,虾沟上水种草:底部种植四季苦草,30*30厘米间距每株,腰部种植轮叶黑藻,每8米种植一窝,每窝直径50厘米。
4月25日~4月30日,虾沟解毒:每亩虾沟使用2斤硫代硫酸钠化水泼洒解毒。
4月25日~5月5日,田面上水人工插秧:宽窄行栽种为宜。
5月5日~5月15日,水稻秧苗活苗复青。
5月5日~5月15日,投放水葫芦:水葫芦占虾沟水面30~50%,并用绳索或其他物体固定在靠近稻田的一边上(养成田可不投)。
2. 种虾投放及亲本培育
5月15日~5月25日,投放种虾:要求体重25克以上,体色深红色,雌雄比例2︰1,每亩初次投放50斤。投放种虾前对水体解毒、应激处理,种虾投放后对种虾进行聚维酮碘消毒处理,所有药品用法用量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。
5月20日~9月30日,种虾培育:投喂36%蛋白种虾饲料,每周一次拌30%煮熟的玉米投喂。
6月中下旬,水稻结扎晒田:当总茎蘖苗数达到预期穗数90%时开始晒田结扎,晒至龟裂。
6月中下旬,移栽伊乐藻:水稻结扎晒田,在虾沟内移栽伊乐藻,每5米种植一窝,每窝直径50厘米。
6月25日~7月1日,上水:将田面水位上水至10~15厘米。
7月1日~7月10日,补放种虾:产苗区每亩可再次补放50斤,种虾要求如上(养成田可不投)。
5月10日~8月20日,水稻生长期:按照水稻的水肥管理及病虫害繁殖,但菊酯类及有机磷类农药不可使用。
8月7日~8月27日,放水晒田:分3层次降低水位,8月7日第一次降水(第一层次打洞),将田面水位放低至田面20~30厘米处,并维持一周左右;8月22日第二次降水(第二层次打洞),将稻虾田虾沟水位降至虾沟一半位置,并维持一周左右;8月27日左右第三次降水(第三层次打洞),将稻虾田虾沟水位降至虾沟底或留20厘米水位除野杂,并维持15天左右。
8月20日~8月27日,水稻收割:收割机宜采用吞吐式禁嚼碎式,从稻桩杆40厘米高度位置收割。
8月25日~8月27日,虾沟浅水清野:结合虾沟8月27日左右的第三次降水,每亩虾沟先用茶粕30斤杀除野杂鱼,两天后每亩虾沟再用生石灰100斤,化水全虾沟泼洒,调节水体pH及钙离子含量。
8月27日~9月7日,晒沟晒田:利用连续晴天,将虾沟水位完全排干,充分晒10天左右,虾沟底部淤泥晒至发白龟裂即可,不可多晒,防止对洞中种虾产生影响。
8月27日~8月31日,分堆草堆:将稻草堆积成堆,每堆堆径100厘米,高50厘米,按(6~8)*10米成排整齐排布。
9月1日~9月5日,旋耕长条:每间隔6~8米旋耕5米宽的长条,供长条旋耕面两侧栽草及长条旋耕面中间下地笼使用。
3.肥水管理
9月5日~9月15日,田面上水:田面水位上至20~30厘米高。
9月5日~9月15日,施底肥牛粪:牛粪需要提前泼洒菌种密闭堆放发酵1个月,袋装和全池泼洒两种使用方式,每亩使用200斤。
9月15日~9月20日,移栽伊乐藻,播撒菹草芽孢:伊乐藻在旋耕长条内按5*5米间距株距种植,菹草在旋耕面播撒种植,一周左右后水草扎出白色新根才可进一步加水。
9月20日~9月25日,上水育草:田面水位上水至40~60厘米高。
9月25日~9月26日,漫水灌虾:将田面水位维持在80厘米左右2天,让所有虾洞淹没,促使小龙虾抱卵虾出洞散仔。
10月1日~10月7日,回归水位:恢复秋冬季养殖田面水位40~60厘米高。
9月25日~次年4月1日,稻田肥水:水温将至20℃时,开始用常规氨基酸肥水膏或工业红糖及氨基酸原粉等产品肥水,保持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。
4.虾苗培育及起捕
9月25日~次年3月10日,虾苗培育:加强投喂发酵饲料及小颗粒饲料,虾苗前期每隔5~7天全池泼洒豆浆一次,为仔虾提供营养;一段时间后(长至2厘米左右)投喂高蛋白的小颗粒饲料,根据吃食观察,调整投喂量;2月15日前后以投喂发酵饲料为主辅助投喂颗粒饲料,发酵饲料由玉米、黄豆、豆粕、油枯、红糖按5︰2︰1︰1.5︰0.5混合,并采用酵母菌发酵而成,在此期间,每个月搭配肥水2次,肥水产品为红糖加酵母菌,红糖发酵5天,亩用5斤。过年开春后,水温上升到15℃以后,开始全池投喂小颗粒配合饲料(蛋白含量36%以上),逐渐改成小颗粒与成虾饲料投喂。
10月20日~10月31日,捕捞种虾:将散完仔的种虾用4.0或4.2网眼地笼捕捞出售,每亩预估可捕捞50斤成虾(产苗田)。
10月8日~11月1日,收集1厘米虾苗:用自制工具在水葫芦下方收集1厘米虾苗,集中出售或转移育种场,每亩预估可捕捞1~2万尾。同时将水葫芦转移到岸边让其死亡,防止秋冬季肥水难及封塘。
11月1日~12月1日,捕捞大规格虾苗:用0.7厘米网眼网孔地笼捕捞虾苗,每亩预估可捕捞100斤虾苗。
5.早虾养殖及收获
12月1日~次年3月1日,养殖:水温高于12℃时,用蛋白含量达36%及以上的高蛋白饲料足量投喂,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,具体投喂量根据存塘量及吃食情况调整,其余时间用发酵料搭配高蛋白饲料。期间做好水质调控、日常换水、日常泼洒生石灰、日常拌菌或药饵料。
次年2月15日~3月1日,成虾捕捞:每亩用2~3条4.0或4.2网眼地笼捕捞成虾出售,每亩预估可捕捞50斤成虾。
次年3月1日~3月25日,轮捕轮放:3月1日视存塘密度补放虾苗40斤左右,3月20日左右根据长势情况,用4.0或4.2网眼地笼连续捕捞成虾,3月25日左右再补放虾苗30斤左右,每亩预估可产150斤成虾。捕捞期间连续两天傍晚泼洒聚维酮碘消毒2次。
次年3月25日~4月10日,轮捕:每亩用2~3条4.0或4.2网眼地笼连续捕捞成虾,每亩预估可产100斤成虾。捕捞期间连续两天傍晚泼洒聚维酮碘消毒2次。
三、适宜区域
宜宾市、泸州市、自贡市、内江市等川南区域,同时适用于四川、重庆等水源充足,冬不结冰的冬水田集中区域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肥水与投喂:根据稻田水质情况,亩施有机肥牛粪100~200斤,每10天施用一次氨基酸肥水膏+多肽;投喂:根据塘口实际情况,以虾苗总重量2%~3%投喂饲料,每隔5~7天上调20%。
2.定期消毒:2月25日前后、3月15日前后、4月1日前后,分别各用两次复合碘消毒,使用方法和用量按产品说明书使用。
3.定期补钙:11月1日前后,12月1日前后,次年3月1日前后,3月25日前后,用离子钙产品各做一次补钙。其余养殖高峰期(水温大于12℃),每10天泼洒生石灰10斤。
4.水体环境剧烈变化时,如遇大水、大雨。之前:VC+葡萄糖产品进行一次防应激,之后:用果酸类产品进行一次解毒,分别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即可。
5.当有害菌藻大量滋生时,通过培养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来解决,出现真菌细菌性疾病,用碘进行全池消毒,内服氟苯尼考。
6.当发现水质败坏,且出现小龙虾上岸、攀爬甚至死亡等现象,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改善水质。具体方法:先换掉部分老水,用溴氯海因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泼洒消毒,再加注新水至原来水位;3天后用苦草芽孢杆菌制剂全池泼洒,以后每隔10~15天使用一次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制剂。
7.日常水质调节,养殖高峰期(水温大于12℃),每亩大田泼洒2斤自培养菌藻。
8.日常换水,水温大于15℃期间,每10天换水10厘米,夜晚降水白天恢复水位。
9.日常拌菌/药饵料,在1、2、3、4、10、11各月份,每15天连续拌乳酸菌2次、矿物质2次,壳寡糖、酵母多糖或三黄粉拌药饵预防疾病2次,进行疾病预防和调整肠道降低饵料系数。
五、技术咨询
部门:畜牧水产研究所
联系人:张克磊、周力、周国彬、王正银、吴赵军、肖昌伦
电话:15623218781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